洞庭湖 【湖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湘”,也称潇湘,省会驻长沙市。位于长江中游,省境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共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常住人口6822.0万(2016年末)。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苍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设黔中、长沙两郡;西汉初期属于长沙国。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建国后,1949年设置长沙地级市。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株洲市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湖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简称“鄂”,省会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地处亚热带,属典型的季风区。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全省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常住人口5885万(2016年末)。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1946年,在鄂西北先后建立过5个地区。1947年底,分别成立江汉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仅红安县就孕育了两位国家主席和200多位将军。湖北省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湖北省科学研究水平全国领先。著名景点有:黄鹤楼,东湖、武汉长江大桥、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等。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魏惠王魏罃马陵之战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召开“国际会议”——丰泽会议,对魏国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百多年的魏国动态。 公元前344年,在桂陵之战中元气大伤的魏惠王趁此休整军队、恢复国力的机会,拜见了秦纣王。孝公和韩昭侯也派人到会,承认魏惠的“君主”地位。魏惠王之所以被称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这次会面除了魏符称王外,还有一个结果是缓和了南北三国的关系。由于泗上地处商路要道,经济繁荣,齐济对魏国统治泗上的愤怒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默许泗上为缓冲地带的齐帝,也不能坐视国家。显露你统治狮山、垄断狮山的野心。 所谓四上十二小国,就是指宋、鲁、魏、莒、邹、丹、齐(没错,就是我感兴趣的齐国)、薛、朱、费、腾、齐。这些国家国力小而弱,但同时地处交通要道,财富极度增加。魏国都城濮阳至今数次被赵国盯上,多次被赵军“蚂蚁执念”法攻打。在漳水、抚水修筑万里长城,暂时放弃南下计划后,魏国暂时平静了下来。 那时魏福惠很自负,我有秦汉结盟,北方与赵国和好,我何惧你蕲楚。说齐军“懦弱”,我却借后两国之力又打败了你们。 魏国无疑会威胁到齐楚两个次级强国,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韩国的发展,那么何不先消化秦国,扩大其层次和财富呢?这是不顾地理,只谈军事。 一。魏国处于四战之中,除与上四国接壤外,四面八方扩张实属不易。 二。除了燕国在七星有不为人知的举动外,其他六国基本上都开始或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变法,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实力,一场歼灭战已经开始。 三.魏国不是没有考虑过要讨伐秦国,但一旦魏国打秦国,就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干涉”,尤其是楚国和赵国。那么魏国就会陷入战争泥潭,甚至要面临更大的损失。何况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就不是一个弱国,跟魏国打得有来有回。与其与秦国相争,不如与秦国和好结盟,至少可以少点后顾之忧。 让泗上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当时的魏国来讲是最好的选择。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事:魏惠王跟韩昭侯说:“郑国是韩国灭的,希望你能封他们的后代,这就是使灭亡的国家得以存在、使亡国的君主得以继承的大义啊,你如果封他们那就会有大名声。” 韩昭侯自然是不愿意的,可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啊,公子食说:“大王让我去一趟吧。” 公子食到了魏国,急忙对魏惠王说:“如果魏国让我们做郑国的君主,我们的国家可能会面临你的威胁。晋公,你被囚禁在桐庐,而你的国家却没有。 ” 可怜的他,还让国家灭亡,让被征服的君主继承这种东西。看,我们国家真的缺乏勇气。 魏惠王顿时尴尬不已,连忙解释道:“这本来就不是寡妇的主意,老师们还是不要再说了。” 《吕氏春秋·审应》 中的一个小故事,但最终以韩国为魏的错误行为辩护而告终。事实上,两国都在争夺土地。据记载,魏惠王欲封高丽为正君,其用意是分裂削弱高丽,退出对素邦的争夺,这已被高丽看在眼里。魏韩之间的人情分崩离析,导致两人的关系出现裂痕,而裂痕将对魏氏的前途产生重大影响。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个原因,小国国主如当时的卫公自己贬号为侯爵,以避魏国锋芒。赵国,齐国和楚国等纷纷不满,赵国更是在第二年进攻魏国的首垣(河南长垣县)。齐国深知自己力量不足,在逢泽之会同一年派遣使臣出使秦国。 我们不知道使臣究竟和孝公谈了什么,然而从当时的情境下,应该是在谈齐秦联合夹击魏国的事情。孝公虽想联合,但是碍于自己国力弱小于魏和上次的教训,口头上没有答应,却一直等待着时机。 伴随着魏韩对于泗上的矛盾愈演愈烈,魏惠王终于下定决心,攻伐韩国。公元前342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很快打到韩国的南梁城下。 韩国虽然打得很辛苦,但面对魏国的威力,疲惫不堪。这时,韩国派使者向与魏国也有很深矛盾的齐国求援。齐国接到韩国的求援,犹豫不决,召集群臣商议:“救韩国早还是晚好?”如果我们服从魏国,魏国就会联合韩国解决问题。若乘胜攻齐,则危矣。 田忌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齐国可以通过后期救韩削弱魏国和韩国。第一,韩方承诺加强,让韩方有底气,在南梁城下与魏国多待一段时间,会起到争夺韩方利益的效果齐侯大喜,遂循此计,在南凉城附近高丽五败之时,派田豫救高丽,田忌、孙膑率军至魏都,攻大梁。 面对齐国攻魏的局面,魏王“动员全国人民,请太子攻打齐国”。神灵太子临行前,有人建议找借口不要拨打他他考试费过题,但他背后的各种利益集团却利用太子打架赚钱,尤其是另一个儿子魏立想通过他的死亡。申太子,太子成了太子。沉王再也回不来了。 孙子说,田忌说:“晋三朝之兵,勇而弱,服者谓之怯,善战者,以力引之。兵法。”百里胜者为将,在50 英里处,获胜者是半军队。屁。将齐军入魏地,索取十万灶,明日五万灶,明日三万灶。 ” 走了三天,庞焕大喜,说道:“我知道齐军胆小,进了我国三日,必死大半。”孙子出远门,傍晚到马岭。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