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地方剧种:甬剧,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叫“宁波滩簧”,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剧种。余姚有姚剧,也曾名“余姚滩簧”。古余姚腔还对中国的戏曲音乐产生过影响。宁海有平调,特点是有耍牙的绝技,可与川剧的变脸媲美。比较流行的有越剧、绍剧。【摘要】
宁波有哪些戏曲特色【提问】
宁波的地方剧种:甬剧,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叫“宁波滩簧”,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剧种。余姚有姚剧,也曾名“余姚滩簧”。古余姚腔还对中国的戏曲音乐产生过影响。宁海有平调,特点是有耍牙的绝技,可与川剧的变脸媲美。比较流行的有越剧、绍剧。【回答】
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甬剧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甬剧经历了演清装戏、西装旗袍戏的过程,擅长演现代戏,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摘要】
甬剧的特点【提问】
亲您好,甬剧的特点如下甬剧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化妆、服装、道具、布景和曲调这五个方面。[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回答】
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甬剧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甬剧经历了演清装戏、西装旗袍戏的过程,擅长演现代戏,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回答】
您好,亲亲甬剧是浙江宁波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化妆方面,早期脸部开始用铅粉打底化妆。20世纪40年代以后,化妆大都运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笔舔墨描画,直到1950年以后,化妆才开始用上油彩。在服装方面,早期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丘帽,穿“双根梁”鞋。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旦角”开始穿旗袍,有的还穿上当时流行的时装登台演出。在道具方面,在“串客”时期演员表演“对子戏”时大都只有随身道具,舞台上只有桌椅。20世纪40年代的“改良”,大都是上演时装大戏,舞台上开始用实物作道具。解放以后,主要以上演现代戏为主。在布景方面,在“宁波滩簧”阶段,演员在茶楼、酒馆演出一般不用布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采用机关布景戏。解放后开始有舞台没看书布景设计作品出现。在曲调方面,甬剧的音乐曲调丰富,其中包括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演化而来的“基本调”、“四明南词”,从乱弹班带来的“快二簧”、“慢二簧”曲调及一些地方小调等。【摘要】
甬剧的特点【提问】
您好,亲亲甬剧是浙江宁波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化妆方面,早期脸部开始用铅粉打底化妆。20世纪40年代以后,化妆大都运用水粉,而眉毛略用毛笔舔墨描画,直到1950年以后,化妆才开始用上油彩。在服装方面,早期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对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丘帽,穿“双根梁”鞋。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旦角”开始穿旗袍,有的还穿上当时流行的时装登台演出。在道具方面,在“串客”时期演员表演“对子戏”时大都只有随身道具,舞台上只有桌椅。20世纪40年代的“改良”,大都是上演时装大戏,舞台上开始用实物作道具。解放以后,主要以上演现代戏为主。在布景方面,在“宁波滩簧”阶段,演员在茶楼、酒馆演出一般不用布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采用机关布景戏。解放后开始有舞台没看书布景设计作品出现。在曲调方面,甬剧的音乐曲调丰富,其中包括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唱新闻演化而来的“基本调”、“四明南词”,从乱弹班带来的“快二簧”、“慢二簧”曲调及一些地方小调等。【回答】
甬剧是浙江宁波地方传统戏剧的剧种。 甬剧是用浙江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音乐声腔属于滩簧。1938年后,这一戏曲剧种正式被人称为“甬剧”或“改良甬剧”。甬剧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 甬剧经历了演清装戏、西装旗袍戏的过程,擅长演现代戏,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为主。 2008年6月7日,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7。 历史渊源: 甬剧是从宁波的田间地头孕育出来的。它最早在宁波及附近地区演唱,清乾嘉年间时称串客,后来又被称为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最终才定名为甬剧。 甬剧在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宁波等地相当活跃,出现了许多表演团体。 1944年,甬剧戏剧团的演出场地由皇宫移为恒雅剧场,第一次大张旗鼓地称四明文戏为改良,并在演出现场拉上了横幅“阿拉改良了”。 1950年,上海成立“甬剧改进协会”,成立了一个以蒉廷芳为主席、黄振世为副主席的35人联谊会。 2011年,宁波市成立了甬剧研究传习中心。 2013年,甬剧建成了微型博物馆,将珍贵的文史资料收入其中。当地重点整理出《拔兰花》等4出小戏,并邀请尚健在的老艺人出山,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
甬剧音乐曲调丰富,共计约有九十种。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对山歌演化而来的“基本调”,从宁波乱弹班中带来的“月调”、“三五七”、“快二簧”、“慢二簧”及四明南词和一些地方小调。其唱腔可大致分为四大类:
(一)基本调类:包括2/4节拍的老基本调和1/4节拍的流水,唱词为七字句(四三或二二三)式,曲体结构为起-平-落格式。“起”即“上韵”,唱前有音乐起板或引奏,唱完有固定过门;“平”部最具特色,是吟诵体齐言上下句的长段清唱,无伴奏,句数不限,但须成偶,唱至最后一个上句的末三个字时,在节奏和旋律上有个明显的强调,称为“送腔”,将转入“落”;“落”即“下韵”,句幅较长,乐队托腔伴奏,最后有尾奏。基本调的调式是羽调式尾转商调式,男女同宫异腔。这类曲调,由于功能和板式不同,又分为老基本调、新基本调、流水三种。基本调长于叙事,主要用于塑造人物,表现人物较复杂的思想表情。
(二) 四明南词类曲调。这类曲调均为七言上下句2/4拍,男女同腔,适合抒情,其支声式伴奏优美,节奏活泼,旋律舒展。常用的有:平湖调,商调式,上、下句各有许多花腔,句幅长,速度慢,用于抒情场面。另有紧平湖,多系反面人物所唱。赋调,角调式,与基本调相互转移极易,句幅紧凑,适合抒情和叙事。另有紧赋调,1/4拍,相当于流水。词调,人物哭诉、伤感时多用徽调式。这一类曲调主要勇于叙述故事情节。
(三) 二簧类。从绍兴乱弹中吸收融化而成的〔清水二簧〕、〔快二簧〕、三五七以及五十年代后从杭剧中吸收的武林调等。二簧类都是七字句的上、下句格式,有正、反宫,由于板式不同又分为:慢二簧,又称清水二簧,4/4拍,与乱弹中的二凡已很不相同,节奏舒展而宽广,旋律激越而流畅,适宜表达慷慨激昂、凄怆悲壮等情绪。快二簧,与乱弹的流水相似,但旋法不同,多表现悲愤、焦急的情绪。
(四)杂曲小调类:这类曲调数量多、来源广,有当地的山歌、马灯调等,也有江南地区普遍流行的小调,用来作为情节片段之间的插曲使用。
以上四类曲调,均可在一个戏中混用,彼此可互相联缀、转接。
甬剧在“对子戏”、“两小戏”阶段,舞台演出只有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而且演出以“丑角”为主,演员都为男性,一些“旦角”也由男性扮演。“三小戏”阶段角色也只有一丑一旦一生。滩簧时期行当分生、旦、丑、老生、老旦五类。